台海网8月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曾经,他们身穿戎装,手握钢枪,保家卫国。如今,他们脱下军装,回归地方,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战斗作风,初心使命不改,续写军人新风采。今天是建军节,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最可爱的人”,聆听他们的故事。
前两天,今年第五号台风“杜苏芮”来势汹汹,他们积极请缨作战,闻“汛”而动,迎“风”向前,坚守在防抗台风、雨后抢险第一线。海边巡逻劝导、运送防抗台风物资、清路障排险情……危难关头,他们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本色。
武万强是一名退役军人,1997年12月从原南京军区某部退役,2001年带着一家三口从河南老家到厦门务工,第一份工作就是开出租车。2017年,武万强加入厦门鹭岛老兵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这是一支由退役老兵组成的爱心公益团体,如今他是志愿服务队爱心车队队长。在一线开出租车的20年期间,他创造了“零事故、零投诉”的纪录。
【资料图】
“台风快来了,得赶紧把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都送到安置点。”刚送完三位老人到前埔社区大同中学安置点,出租车驾驶员武万强师傅来不及歇下脚,又急忙返回社区护送其他老人。就这样来来回回好几趟,武万强等11位出租车师傅额头上都布满细密的汗珠。直到转移完最后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运送完全部防台风物资,他才松了口气,拧开保温杯喝口水……“仅用3个多小时,就成功转移了63位老人,真的太迅速了!”前埔社区工作人员对他们连连道谢。7月26日晚10点半,武师傅接到前埔社区的紧急消息,希望他们第二天早上派出爱心车辆帮助社区转移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台风逼近厦门,这是大事情,不能开玩笑。那天晚上我们公司董事长吴志忠非常重视,我也立马打电话联系同事,在群里发起接龙。”第二天早上8点半,包括武万强在内的11位司机驾驶着清一色的紫色出租车准时在社区集合。他笑着说:“其实我们都不图什么,只要能多帮助别人一点,心里就很舒坦。”
武万强回想起2016年“莫兰蒂”台风登陆厦门后,在交班时他路过前埔路,看到部队官兵们在路上搬运被风吹倒的树木,他立马叫上几位同行,毫不犹豫加入到他们当中。“我和几个跑车的兄弟买了几副手套,一起把树木搬运到卡车上。”直到现在,武万强还保留着7年前搬运树枝的照片,翻看时,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退役26年来,武万强未曾改变军人情怀,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不移。今年是武万强坚持“高考爱心车”第14年,身边不少司机被他的韧劲影响,加入爱心送考队伍。今年高考前,联亿公司包括武万强在内的37位出租车师傅自发报名为78名考生提供接送服务,短短3天的爱心接送背后是他提前1个月的精心筹备,从出发时间、接送地点都要逐一核对、逐一交待。武万强翻看今年爱心送考名单回忆道:“看到孩子们平安到考场,我也很开心。坚持这么多年了,不想缺席每年一次的爱心送考。”有些家长在感谢之余会给他发自家孩子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也很激动,仿佛看到自己孩子金榜题名了一样幸福!”
武万强的儿女均在华侨大学就读,他鼓励儿子在大学期间参军报国。谈起在部队的时光,他倍感骄傲和自豪:“那时候战友对我的评价是‘这兄弟,有点儿轴!’”退役以来,他把这股“轴劲”转化成为民服务的“韧劲”,续写着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海峡导报记者陈婧琳)
厦门市曙光救援队队长全国曙光同盟指挥长王刚
褪去一身戎装成为他人“曙光”
1990年,出生于军人家庭的王刚怀着一腔少年热血与憧憬,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3年军旅生活、多次渡海作战任务,锤炼了他的身体,磨练了他的意志,成为他生命中抹不掉、挥不去的人生信仰和灯塔,时至今日,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他和他的队员们。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王刚的生命轨迹。当时的王刚是一名户外爱好者,2008年5月12日当天,他和驴友一行10余人准备从成都驾越野车进藏。当汶川地震发生后,王刚直接开车进了灾区。回忆起这次救援行动,王刚说:“我们当时没有任何专业救援技能,也没有工具,也回忆不起是谁先提议救援。当时的驴友也有许多是退役陆军军人,凭着军人的信念,我们当时都不约而同只有一个想法——群众需要我们,我们必须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灾区,王刚第一次直面死亡,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绝望与无力。自那以后,一个想要救助别人的种子就在王刚心中深深扎根。2014年,王刚与曾经一同奋战在救援一线的其他13位爱心人士正式组建了厦门市曙光救援队。
在刚过去的抗击台风“杜苏芮”行动中,王刚在全省范围内调拨筹措665台油锯,连夜护送到岛内外17个驻扎点。以“守护家园,严阵以待”作为行动代号,王刚与他的队员队友们分别在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南安市洪赖镇、南安市大霞美镇转移群众1300余人。当导报记者采访时已经是深夜11点多,而王刚和队友们刚刚结束完一天的救援任务,连晚饭都还没来得及吃,他也因为连日救援声音沙哑。他表示:救援不分昼夜,只要救援需要,只要他能动,他都会尽力到达现场。
救援工作中他常遇到各种困难,火热的军旅生活练就了他战胜千难万险的勇气。值此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王刚对所有军人的祝福质朴、真挚,如同他每次参与的救援任务一样,他希望所有的军人战友们——平安。
(海峡导报记者朱海鑫)
鹭岛老兵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员黄新红
冒着狂风暴雨“盯紧”海岸线
7月27日,台风“杜苏芮”临近,海上风浪逐渐增大,仍有不少游客在海边游玩嬉戏。黄新红一刻也不敢放松,紧盯海岸和海面,沿着海沧湾水域海岸线一路巡逻劝导。
当天下午3点半左右,海面风力不断变大。在海角9号海域,一名30多岁左右的男子下海游泳,刚游了一会儿就被海浪卷走,男子不断地向岸边呼喊:“救命!救命!”
黄新红赶到现场时看到,该男子在海浪中不断往岸边游,但海浪太大,刚向岸边游近一点又被海浪冲走。“当时海浪太大了,我们救援人员也无法下水。”黄新红说。他在岸边不断朝该男子喊:“不要慌,不要逆流游,靠岸漂,靠岸漂……”男子听到黄新红的喊话,立即停止逆流游。其间,黄新红未停止向男子喊话,一直指导他如何靠岸漂。终于,男子漂了四百多米后,成功回到岸上。
7月28日上午,台风“杜苏芮”登陆。黄新红担心有人冒险下海,当天上午,他冒着狂风暴雨,驾车来到海沧湾水域海岸查看,看到岸边没有游人,他才安心回家。
28日下午,厦门的风力和降雨减小,海边热闹了起来,放心不下的黄新红又带上救生棒和急救包来到海岸巡逻。看到游客有危险行为,他立即上前劝导制止,提醒游客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黄新红是一名退伍老兵,1983年入伍,1989年退伍,现在是鹭岛老兵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员,也是海沧区吉红海上救援大队队员。自2017年7月成为一名救援队队员以来,黄新红常放弃节假日休息,到海沧湾水域参与巡逻劝导、救援和环保行动。
每次到海边巡逻时,黄新红身上都会背着两样东西:救生棒和急救包,急救包内有消毒水、纱布、创可贴等救护品。看到有人受伤时,他都会主动上前帮忙处理伤口。截至目前,黄新红累积救助受伤游客近百人,成功制止危险行为600余次,个人累计救援数十名溺水者。
黄新红还是一名“献血超人”,退伍34年,每年定期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8400毫升。平时遇上急需用血的病人,他也会第一时间前往血站献血,或帮忙联系愿意献血的志愿者。
“虽然我从部队退伍多年了,但我的身份还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不变。”黄新红说,虽然他今年已经60岁了,但只要社会有需要,他就会一直干下去。
(海峡导报记者郑丽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