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可表千秋,一字也替万代。
一个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核心文化的历久弥新是关键。
(相关资料图)
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为何只留下了华夏文明?
因为文字。
其他三个文明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外敌入侵,但中国也有外敌入侵,为何能够留存核心文化?
因为文字未灭。
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经年累月的变化当中,每一个时代人都有不一样的运用,最常见的祝福语中,“阖家”与“合家”经常被混用的,可一字之差,便是天地之分。
一字之差,天地之分?
最古老的“福”字可以衍生出无限的“福”文化,最普通的“六”字也成为了简洁文意的代指。
即使简化汉字,网络流行语的滥用,在今日引发了诸多社会的讨论。
但是,这背后是人们对汉字的熟悉,是对中华文明的珍视,是不愿它在任何不慎重中,渐渐消失。
当古埃及被侵略之后,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文字失传;当古巴比伦被外族占领之后,自身的文字使用也在逐渐地淡化,同化为类波斯、罗马、希腊的文明;当印度,直到今天也没有破解完全古印度的文字,更不用谈古印度文化的传承了。
因为一个字的用法与读音,随随便便就可以在中国的网络上,掀起滔天巨浪,再看引经据典的大家,搬出历史文法的学子,拿着方言习惯“捣乱”的中国各地人们,没有厚重的文化传承。
至今,无法辩驳一二,从公元两千年,说到公元前。
标准的祝福中,也有被广为讨论的“经典辩题”——“阖家”与“合家”。
大大小小的杂志中,都有“咬文嚼字”的小篇章。
比如称济南的某道口将广告的“阖家”快乐写错,又比如辨析两者的不同,又或者,有的杂志为了慎重,“阖家”与“合家”干脆写作一块——“阖(合)家快乐。”
两者区别在何处?
用错真的很丢人吗?分人,分场合。
如果自诩大师,又在小处犯错,那肯定丢人。
但只是普通日常使用,无关紧要,看得又开,知错能改就好。
也有看重文字考究,端正了态度在用,这样一来,也是慎而重之。
总之,看使用者的态度。
但是,其实都可以用。
它们,都能拿来祝福别人。
并非用错了,就是尴尬收场。
区别何处?先看“阖家”
两个词虽然用字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均是全家、家中所有的人。
每到逢年佳节,总会发现“阖(合)家快乐”、“阖(合)家幸福”等词语的大量混用。
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在小学阶段的人们基本上都能够掌握几千的常用字,关于字音、字形、字义也有各自把握。
字义各有范围,各有程度。
不同情况下表达的含义也皆有不同,所以,虽然两个词能表达的意思一样,都可以去进行使用。
但,有微妙区别。
从字音上看,两字是同音。
语言,用起来、说出来尤为重要,当代语文考试当中也常有同音字,不同字形、字义的考核。
从口语当中看,两字没有区别,再加上根本字义的相似,造成混用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上古音、广韵到中原音韵、洪武音韵……两字没有在各朝的音韵变化当中有所区别,便是它们的缘分。
从存在时间来说,“阖家”有可考的文字依据。
“阖家”出自《初刻拍案惊奇》,这本书是明朝末年的拟话本小说集,正式成书是在明天启年间。
“明日毕姻,来请阖家尊长同观花烛。”
从这句话引申出的“阖家”,指的是敬称别人的全家人。
因为源头起始,“阖家”便定为敬辞。
中华作为礼仪之邦,最喜讲礼貌、礼仪了,即使后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但是也并不会掩去“礼”在华夏人民心中的地位。
毕竟,浸润在千百年来的长久文化中,那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倾向是轻易不会改变的。
即使是要打起来,也要“先礼后兵”。
所以有人认为,“阖家”应该是更为妥帖的用法。
从口语的相同发音,但“阖家”的起始源头,都可以看到它比“合家”更适合用来祝福,表意更为尊敬,也显得更有书卷气和历史厚重感,从而更能展示出使用者的礼仪和文化。
可语言是一种工具。
流传广泛的圣经故事中,记载着巴别塔的建造失败。
全世界的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够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着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间不能沟通,让建造计划至此失败。
这个故事,是西方为世界出现不同的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
故事中,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障碍,但,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翻译神器已经大行其道。
但依旧会有人,手舞足蹈地结合不算标准的话语,进行足够的沟通。
这就是语言的便捷。
语文课上老师常说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但书面语是用来记录的,它所记录的内容必是口语先常说到的。
所以,更频繁、更大范围的语言使用,才是一个字能够成为常用字的标准,也是它所拥有的活力根本。
用字谨慎,再看“合家”
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当中,许多字音都有了变化,无数的人都说当年初高中老师下了大力气去改正的错字,竟然变成了正确读音,心中不免有点崩溃。
而许多从学生变成老师的人,也都会说现在感觉在教孩子错误的拼音。
对于语言教学,或播音主持行业的人们来说,这的确是一场“噩梦”。
第七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何能够出版字音、能够改动?
是妥协吗?是文化给文盲让步吗?是劣币驱逐良币吗?
但其实,个别汉字读音每一届都在纠正,是因为总有人在错,这些字本身是有难度的。
修改了汉字读音,对小学生来说降低了学习难度,反过来,也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
为什么汉字要从繁体改到简体?
因为文化要推广,知识要普及,民众要开智!
而且可以看到,放眼整个中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字的音韵不是一成不变的。
语音总在变化,而且地域方言之间差别也大,关于“普通话”的“花落”石家庄,至今都有争论,为什么当年不能多一票投到粤语?为什么当年不能多一票投到川音?
语言,是为了方便交流。
语言的演变当然也是为了方便交流,这就是为什么有新词被创造使用,而很多字也在逐渐被淘汰。
从社会用字的实际,和文字使用的规范性、统一性来看,“合家欢乐”比“阖家欢乐”具有更大的使用范围和更高的使用频率。
而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现代汉语自评统计表》当中,也会发现“合”的使用范围远大于“阖”。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合”被使用21425次,而“阖”只有18次;社会科学方面,“合”被使用11103次,而“阖”只有16次。
“合”的使用范围比“阖”更广。
追溯字义,虽然“阖”的书卷气和古文色彩浓重,但所组成的词基本多古代汉语中的词,到现代的口语中一般很少使用,甚至不再使用。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寻找“合”字,可以看到,词典中已经把“合家欢乐”,作为现代汉语的规范词加以录用。
而找“阖”字,则只有两个义项,其中之一的“阖府”还是明显的文言词汇。
所以,说起这微妙的区别,“合家”比“阖家”使用更广,在当代使用更为标准。
而且,汉字简化的意义来说,包含了9个义项的“合”字,笔画更简,用来替换只有2个义项且笔画繁复的“阖”,也十分合理,更有助于汉字的使用效率,也有助于知识的普及,文化的推广。
祝福千万,别闹笑话
祝老人常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小孩儿常说学业进步、快点长大;祝朋友常说前程似锦、平步青云。
祝福的话语千万,祝福的对象不同,祝福的内容也不一。
从现代短句到古代短诗,从俏皮话术到常规语言,祝福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看到优美而灵动的祝福,固然是最开始的喜悦,但喜悦的根源是祝福背后的心意。
今天的“阖家祝福”也好,还是“合家祝福”也罢,它们都能够用来祝福。
或许从文字深意来说,“阖家快乐”显得过于文绉绉,“合家快乐”不够有文化;或许从使用频率来说,“阖家欢乐”又有点晦涩,“合家欢乐”又太过流俗;或许,在漫长的中国语言发展的长河中,它们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改变。
但今时今日能够为了一个字而去深究探讨,不辞辛苦思索的中国人民,便也是在守护着这些文字,守护着本民族文化了。
也得看到,不是今日简化了汉字,有了网络才有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人们的文化真的在逐渐被削薄。
《唐诗纪事》的“一字之师”郑谷,唐朝贾岛的“推敲”,李觏改范仲淹的“德”与“风”。
更不用说,古今外交上那些关于一字而起的故事。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责任,在今日中国人用心讨论一个字的时候,在讨论这个字是否需要删掉,它是否影响着文化的传承,它是否值得我们去记录时,它就正在被我们所铭记着,文化就正在被我们所传承。
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之一,在此刻便有了具体的形状——更多的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传承,不是只掌握在部分人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肩负这个责任。
很多时候,人们都在思考怎样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取其精华,弃之糟粕。”是大家对于文化选择的第一反应。
但是怎么选是很大的问题。
选对了,文化源远流长;选错了,历史罪人永刻耻辱柱。
所以,那就讨论起来吧,那就一起选择吧,无论最后选择了什么,总有人铭记着。
像今天,即使“合家欢乐”比“阖家欢乐”使用广泛,更适合文化推广,但“阖家”也还在存在着,我们今天也依旧为着“合家”和“阖家”而在讨论着。
我们依旧在为着一个字的发音,为着一个字的笔顺在发声。
总有人会记得,有人记得便是传承。
过往的字音、字形、字义也在记录着,它并不会因为汉字使用频率的降低,而完全消磨。
它们有着自己的历史,有历史便能让人更好地记忆,循环反复,经久不衰。
今日互联网的讨论中,玩梗也好,滥用也罢,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录。
一种文字,在传承了几千年后,依旧在继续使用着,还在不断创新发展着,是它的荣幸,更是它生命力的强大。
“合家”与“阖家”不仅仅只是一句怕闹笑话而展开讨论的祝福语,也是期待,期待背后的文化发展得更好,期待后来更长久的历史里,大家可别在祝福上,闹出了笑话呀。
语言是工具,工具便是越用越顺手。
遵循古意是基础,基础上发扬引申,才是它能够持续存在的保证。
在教育普及的今天,想必大家对于一字之差的讨论都有不同的看法,也只有每一个人都能保持自己的看法,古字才能在新日中焕发更多生机。
“阖家”和“合家”,你懂该怎么用了吗?可别闹笑话。
参考文献:
《“合家欢乐”比“阖家欢乐”好》
《生活中的语言文字》
《“合家”与“阖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