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个辩题:“性格测试让人更容易认清自己还是更难认清自己?”
(资料图)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前几天我在新闻心理学课上写了几套性格测试题,认真做题后发现测出来的结果似乎与自己的真实情况不符。
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开朗的人,身边的人也这么认为,虽然平时会有一些敏感的情绪,但也能很快消解。所以对于“内向”的测试结果我产生了疑惑,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
性格测试帮我认识的是更真实的自己吗?我回顾做题的过程,发现在这过程中,很多题目我也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因为我在不同的情景下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同的。甚至在不同情况下,两种完全相反的答案都是我想表现的,两种都是真实的我。
关于对性格测试的看法,我的观点似乎与小韬的不谋而合,他认为:
“科学的态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但是我觉得性格测试并不一定能让人们完全正确地认识自己。”
在解题的过程中,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心理预期,让自己朝着那个方向去回答,这时候我选出的答案影响了结果。所以我认为,也许这个测试的结果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理想中的自己。
人格测试好像是另一种层面上给自己贴标签。固定了几种性格模式,把每个人分类进去。但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样的测试很容易变成自欺欺人和对自己的一场“CPU”。
我的朋友小张是一个在大部分时候外向、在小部分场合内向的人,但在她做完某个性格测试得到的结果是内向时,她产生了自我怀疑。从那时开始,她便从内而外把自己代入到内向的人格中。在之前能自如应对的场合,也经常紧张怯场。
起初我不知道她为何会这样,便问她,她回答我说她上次做了一个试题,结果显示她是一个内向的人。我明白那次之后,给自己贴上了一个内向的标签。标签给人带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这并不是夸大其词,负面的标签很多情况下会让人们往负面的方向走。
在很多信其有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像小张这样,被测试结果的定义所影响。其实,自我不是检测出来的,我们也不必去给自己贴上某种标签,人都是由多元组成的。性格只是心性的保护伞,它是随着阅历不断变化的,我们不是被某种性格准确定义的人。我不希望自己的性格被定义,我就只是我自己。
也有人对这个辩题有不同的看法。
另一部分人认为:“在测试中,人原本模糊的自我认识可以被具体的特征所指代,帮助大家进一步地了解自己,也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职业。”
或许,对于那些愿意认真思考和接受测试结果的人来说,性格测试可能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测试结果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可能需要加强的领域。
通过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和特点,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工作风格,并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挑战。
性格测试可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但这并不是一个通用的答案,因为不同的人对性格测试的反应和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鉴性格测试的结论,但不能把它当做定义我们的唯一标准,对自己的人生拥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向前。
所以,当我们感到迷茫时,可以通过性格测试来寻求一时间内心的安定,但人生的道路,还是要靠自己脚踏实地地走。
如果测试的结果符合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向上,那我们就把握住眼下昂扬的姿态不断行进;如果与自我认知不同,也不必灰心丧气,做最好状态的自己就好了,前方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我们发现。
所以呀,不要太执着于性格测试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标签: